广播台

[襄阳城事] 深化政校企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校地合作新标杆

[复制链接]

96

主题

96

帖子

29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8
发表于 2024-4-16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7名研究生、本科生在襄就业,联合成立创新基地109个,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6项……
自从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以下简称襄阳示范区)开园以来,襄阳市与武汉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学校、地方、企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融合新路径,共同打造新时代校地合作新标杆。
产教融合 人才汇襄
今年3月19日,襄阳示范区2024年上半年入住研究生(第一批)举行“入园第一课”。襄阳示范区党委副书记胡广华说:“襄阳示范区、湖北隆中实验室作为重要创新实践平台,承担着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使命。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实践平台。”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襄阳市深入践行“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2019年11月16日,襄阳市人民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襄阳示范区和湖北隆中实验室。
2022年7月,承载了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凝聚了武汉理工大学、襄阳市和所有共建单位的心血,集聚了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的襄阳示范区、湖北隆中实验室正式开园。
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利用襄阳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资源,推动材料、汽车、交通、电子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产教融合。
据襄阳示范区统计,学校已累计有23个专业方向的4500余名师生入住园区。
此外,学校还通过“订单式”“项目式”人才培养,每年定向为襄阳企业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已与襄阳市131家企业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并建立研究生工作站,聘任企业兼职导师256名,定期开展培训,助力襄阳企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大量青年人才到襄阳学习、实践,为科技人才扎根襄阳创造了契机。2023年,武汉理工大学有257名研究生、本科生在襄就业,其中研究生学历超过65%。
4月13日,在武汉理工大学·襄阳市座谈会上,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发洲感慨道:“如今学生在襄阳开展科学研究、专业实践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学生对优美校园环境、先进科研设备、周到服务很满意。学生扎根襄阳、服务襄阳、建设襄阳的意愿显著增强。”
校地合作 珠联璧合
2023年5月,湖北隆中实验室发布“大型汽车构件锻造模具机器人电弧增材再制造技术及装备”等六大代表性成果,实现先进陶瓷、新能源电池、轻量化制造等领域6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湖北隆中实验室是我省组建的10家湖北实验室之一,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组建,依托襄阳市人民政府建设,联合10余家共建单位,以先进车用材料为核心研究领域,重点围绕新型陶瓷与智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用新材料、汽车及运载装备关键材料与零部件、前沿新材料等四个方向开展研发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在开园仪式上表示,示范区和实验室的建设既是强强联合,更是珠联璧合,必将大有可为,必然大有所为,必须大有作为!
为了给肩负重任的湖北隆中实验室一个施展拳脚的场所,襄阳示范区拿出3栋楼用于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襄阳市也在建设中的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科技大楼中,划出一块实验场地,未来提供给湖北隆中实验室。
场地有了,设备仪器怎样购置?襄阳市政府投资1.18亿元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科研平台,51台(套)实验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武汉理工大学也拿出9000万元建设35个科研平台,已在示范区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场地、设备有了,科研人员从哪里来?湖北隆中实验室在研发团队和学术委员会架构上,集结了张联盟、姜德生、傅正义等10位院士,吸纳了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发洲、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麦立强等数十位相关学科的权威专家及骨干人员。
为保障实验室加强科研攻关,襄阳市实施襄阳市赛马制攻关项目,2022-2024年累计支持1000万元;实施襄阳市关键核心攻关项目,“高性能特种陶瓷制备关键技术”项目获批300万元支持。支持实验申报并获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500万元支持。支持湖北隆中实验室和武汉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的项目获批2023年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揭榜挂帅项目并获得立项。实验室共获批国家级、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39项。
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湖北隆中实验室“材料+”领域学科交叉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截至目前,湖北隆中实验室产出理论成果448项,多项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2023年,湖北隆中实验室获批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湖北省引领科技创新“先锋队”,服务湖北先行区建设和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理襄共创 襄遇未来
“理工赋能,襄遇未来”是2022年襄阳示范区开园暨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仪式上的一句口号。今年4月14日,襄阳·武汉理工大学政校企合作推进会暨武汉理工大学首届“材料+”创新论坛活动的口号为:“理襄共创 襄遇未来”。
从“理工赋能”到“理襄共创”,口号的变化也反映出襄阳与武汉理工大学在探索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方面的深入融合。
武汉理工大学在建工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积淀了较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势,与襄阳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资源恰好形成互补。
为此,学校在襄阳示范区建设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智能交通、现代管理与金融、智慧生态城市与绿色资源等8个科教融合中心,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一体化发展。
面向襄阳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需求,襄阳示范区和湖北隆中实验室设立3532万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139项,吸引高校、企业的专家教授来襄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襄阳市则组织湖北文理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与湖北回天、三环锻造等进行产学研用对接,并通过积极搭建人才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市场相通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襄阳市和武汉理工大学还通过开展“襄阳企业百家行”、湖北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襄阳都市圈专场等活动,邀请院士、专家、教授来襄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襄阳示范区逐步构建了“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政府协助解题”的新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攻关模式,解决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去年8月25日,总投资50亿元的葛洲坝南漳储能装备产业园及新能源项目正式签约,实验室取得的科技成果在南漳落地转化,助力南漳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高地。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表示,武汉理工大学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优势,与襄阳市深入开展政产学研金服用有机衔接,推进学科与产业有机衔接,推动科技成果与襄阳产业深度对接,带动更多创新人才扎根襄阳、服务襄阳,助力发展新产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贡献理工智慧和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