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台

[襄阳城事] 襄阳奋力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复制链接]

109

主题

109

帖子

3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7
发表于 2024-5-20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eg

车辆在环线提速改造工程云兴互通立交桥上通行。(资料图片)谢勇 摄

编者按

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当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聚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全国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今日起,本网围绕市委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推出系列报道,反映全市上下“打造示范区、争当排头兵”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敬请关注。

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美誉,自古即为天下腰膂、兵家必争之地。

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地处长江中游、中原、关中、成渝四大城市群接合部的襄阳,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铁路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依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襄阳加快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交产城”融合发展大格局,聚焦聚力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大动脉”拓展开放大通道

在襄荆铁路项目建设现场,机器的轰鸣声、钢铁的碰撞声、工人的喊话声此起彼伏,人人干劲十足,向着通车目标奋力冲刺。

襄荆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呼南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开工后,施工人员抢抓施工黄金期,安全、高效推进建设任务。4月30日,蒋家山隧道出口开挖掘进突破1000米,完成重要工程节点,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襄阳历来就是全国铁路枢纽,目前铁路通车里程808公里,居全省第二。进入高铁时代,襄阳抢抓机遇,着力打造“多向放射型”高铁枢纽。

2019年11月,汉十高铁开通,襄阳到武汉最快只需要72分钟,与省会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2022年6月,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襄阳北上2小时到郑州、4小时到北京,快速对接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南下3小时到重庆,快速直达成渝城市群。呼南高铁襄荆段通车后,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将实现快连快通,而等到呼南高铁全线通车,襄阳北上内蒙古、山西,南下长株潭、北部湾城市群都将更加快捷。

经过积极争取,合襄高铁纳入国家规划。襄阳在“米”字形基础上持续加密高铁网络,拓展对外交流大通道。

襄阳公路建设成效显著。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已基本贯通,工程建设方正在加快施工,力争7月完成全部路面施工,10月1日前建成通车。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面完成,襄阳至信阳、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工可报告编制完成。346国道宜城汉江二桥接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工通车,207国道襄阳段改建项目控制性工程牛首汉江特大桥主塔封顶,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全省排名第一。

襄阳航空运输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3月,襄阳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国际(地区)航线首航,两个小时可直接抵达香港。目前,襄阳机场航线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23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79万人次,同比增长58%。

得益于通达高效的交通网,襄阳城市吸引力显著提升。2023年,我市成功实现旅游业“年迎一亿客”的目标。

“大骨架”畅通百姓幸福路

4月26日,襄阳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通车,主城内10分钟可上快速路、一刻钟可上高速、半小时可达机场和高铁站。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随着襄阳中心城区规模的扩大,连接六个城区和开发区,形成内畅外联的城市交通骨干网络是民心所向。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大手笔投入,构建“一轴三环九放射”的骨架网络。2023年2月,108公里长的城市外环和27公里长的东西轴线(襄江大道)全面建成通车,极大便利了高新区、樊城区与东津新区的交流联系。而全长53公里的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全线通车,意味着我市中心城区增加了一圈交通动脉循环,城市拥堵问题将得到根本好转。

要想富,先修路。在广袤的农村,畅通农村路网“神经末梢”,是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条件。2022年底,谷城县粟谷大桥通车,结束了紫金镇至赵湾乡长期不通公路的历史。通车当天,大桥两岸数百名群众自发来到桥头敲锣打鼓,庆祝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竣工。

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高位推进,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9833.956公里,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通过实施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我市完成公路危桥改造466座,系统消除了公路桥梁重大安全隐患,一批长期影响通行安全的危桥得以彻底改造。

以群众出行需求为导向,我市持续优化调整公交线网,2023年新开和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公交线路20条,新开通4个乡镇的公交专线,2条公交快线途经襄江大道直达东津,进一步完善城区半小时公交圈。同时,强化智慧交通建设,高标准完成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工作交通建设任务,强力推进北斗技术规模化应用,全市交通行业北斗覆盖率达99.6%。

“大枢纽”汇聚发展新动能

襄阳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便是汉江航运的枢纽。多年来,我市着力疏通汉江水道,力争重现通江达海的盛景。

2022年3月,宜城小河港正式通航。此后,小河港业务量逐渐增多,26条航线陆续开通,水运至湖南、四川、江苏、福建、上海等地,并可出海至泰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23年,小河港的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倍,成为深受企业青睐的枢纽港。

围绕小河港航运枢纽,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临港经济区,规划布局战略物资储备、多式联运物流、绿色建材供应加工、船舶产业等八大适港产业。近期,智慧绿色船舶制造产业链项目、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先后开工,为小河港枢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我市雅口、王甫洲枢纽已全面建成,新集枢纽实现船闸通航、机组发电,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航道疏浚工程全部完成。未来,我市将加快完成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构建“干支通达、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加快小河港区、唐白河港区、河谷港区、主城区旅游港区建设,推动余家湖港区转型发展,形成“一港双核五港区”总体格局。

为了将更多“流量”变为“留量”,襄阳加快推进“五枢纽+五园区”物流空间布局。2023年,建成铁路物流园区15个(城区9个),公路园区43个(城区35个),年运输量均达到2000万吨。同时,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持续抓好龙头物流企业招引,引进象屿供应链等百亿级物流项目3个,省港口集团、浙江传化、中通、顺丰等知名物流企业已入驻我市,“四上”企业达到221家,规上货运企业达到109家。

2023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7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0.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收入537.72亿元、较上年增长43.72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747.88亿元、较上年减少18.12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2.79%,同比上升0.15%。

“我们将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的工作部署,聚焦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坚持把项目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把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重要主攻方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构建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当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当好开路先锋。”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同志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