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台

[健康养生] 今日大暑 | 你不知道的养生秘诀!

[复制链接]

9

主题

9

帖子

3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
发表于 2023-8-6 1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字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w2.jpg



w4.jpg

嗨,453万公众号的圈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大暑”节气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此时恰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骄阳灼灼,酷热难耐

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

是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

即将由阳转阴的时节

大暑养生应尤其注意

防暑、防湿、防寒

大暑应该如何科学养生呢?

小圈特邀国医大师

为您讲解大暑养生之道

赶紧跟着小圈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w5.jpg

w6.jpg

大暑节气如何养生?

w7.jpg

雷忠义

国医大师

w8.jpg



大暑养生防“三病”

w10.jpg

一、老人要防心脏病

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高发期。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心脏。

预防措施:

1.保持情绪稳定,防止心火过盛。

2.做好防暑降温。多饮绿豆汤、绿豆粥等清淡饮食,少食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如油条、年糕、羊肉等。

3.运动不过量,可早晚散步,每次1~2公里即可。

w11.jpg

二、中青年要防过劳症

夏天出汗多,身体损耗大,而营养、睡眠不足,损大于补。因此,中青年人要防过劳症。

预防措施:

1.保证睡眠防缺觉,以每天6~8小时的睡眠为宜。

2.饮食营养不可少,加班时可适当吃些夜宵,如酸奶、面包、绿豆粥等,补充营养又消暑降温。

3.少开车多走路,防止车内通风较差,造成机体缺氧,甚至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w12.jpg

三、儿童要防脾胃病

儿童为“纯阳”之体,患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因此儿童更喜凉食。

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还不健全,过食冷饮,会影响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伤及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厌食等。

预防措施:

1.用自制冰镇绿豆汤、冰粥等代替冷饮。

2.每次吃冷饮不能太多,以一天喝1~2杯冷饮、吃1根冰棍为好。

3.运动后及吃饭前不马上喝冷饮,以防引起胃肠痉孪或影响食欲。



大暑养生注意这3个重点

w14.jpg

一、暑邪:让你气阴两虚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

祛暑邪:清凉绿豆汤

准备绿豆30g、芦根9g、生甘草3g,先将芦根、甘草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把装着芦根、甘草的药包拿掉后即可饮用,能防暑消暑。

w15.jpg

二、暑热:让你咽痛、失眠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再加上人们汗出过多,使得体内的水分丢失增加,还会有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现。

清热方:吃苦味、煲水鸭

① 吃苦味

苦味食物都属于寒凉性质,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健胃的功效,特别适合于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② 煲水鸭

俗话说,“大暑老鸭胜补药”,鸭肉能够祛热清火、消暑。准备1只水鸭,连同冬瓜、葱、料酒、姜等放入锅里加水,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再改小火煲两个小时左右,然后加入适量食盐即可。

w16.jpg

三、暑湿:让你肢体困重

大暑时节,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机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不仅皮肤感觉黏黏的,连内脏也黏滞起来,这就导致有些人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祛湿招:运动微出汗、睡前泡泡脚

① 运动微出汗

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出微汗适合的运动。

② 睡前泡泡脚

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大暑养生怎么吃?

w18.jpg

一、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用更是大有好处。注意避免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二、多酸多甘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故有云:“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味酸甘的食物,如李子、山楂、哈密瓜、西瓜、葡萄等。

三、补水消暑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酸梅汤具有生津止渴、解暑热的功效,是夏季补水消暑的佳品。

四、大暑时宜吃谷
俗语有言:“小暑吃黍,大暑吃谷”。谷是指五谷杂粮,意思就是在大暑来临的时候要多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可以促进消化,还能起到健脾补气的作用。可以试试薏米赤小豆粥,取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大暑养生怎么做?

w20.jpg

一、晚睡早起养神

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的养生方法。大暑节气,适当晚睡没错,但不应迟于23时。睡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祛除湿热,增进睡眠。

提倡早起,但也不必过早,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有午睡条件者,每天中午最好能睡上半小时至1小时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二、勤加换洗祛病

暑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这与汗出增多和高温易滋生细菌等诱因密切相关。

因此,日常要勤洗、勤换贴身衣物,不可久穿湿衣,避免汗疹、荨麻疹、痈疖、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发生。

三、适当日照祛湿

对于亚健康人群及脾虚、风湿、阳虚、痰浊、寒凝等体质的人,暑伏天无疑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好“补药”。

脾虚湿盛者,可在朝阳初升时照晒腹部,以使阳升脾运,正扶邪祛。

阳虚内寒者,可在下午四五点钟、紫外线较弱时照晒腰背部,以帮助温补肾阳、散寒除湿通络。

每天日光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以自觉照晒部位暖热、身体微汗、阳气吸足即可,要避免中暑及晒伤。

四、静心调神养命

暑伏时节阳盛酷热,人也容易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称为“情绪中暑”。这样的情绪障碍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险情,年老体弱者甚至有猝死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心宁神尤为重要。平时,大家要尽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注意戒怒、戒急、戒快,不生闷气,学会情绪转移,使自己度过一个舒畅、安宁及平顺的盛夏。



大暑养生远离这四个误区

w22.jpg

误区一:解暑多喝绿豆汤

为了防暑降温,很多人喜欢喝绿豆汤。绿豆汤虽好,但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从中医角度看,绿豆性凉,有四肢冰凉、怕冷、便溏等症状的阳虚体质人群不能过多食用,否则会伤及脾胃,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其他疾病。此外,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也不宜喝绿豆汤。

w23.jpg

误区二:用冷水沐浴、洗脚

夏季炎热易出汗,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会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不仅不利于养生,还可能对血管造成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冷水刺激还会使已经扩张的毛孔骤然关闭,时间长了易导致排汗机能障碍。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小儿、老年人尤需如此。

中医认为,脚部汇集多条经络,用热水泡脚能更好地促进气血畅通,振奋人体脏腑机能,有祛除暑湿、预防感冒、促进睡眠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栓塞的人群不宜用热水泡脚。

w24.jpg

误区三:多吃水果易祛火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并非所有水果都能祛火,有些反而会“火上浇油”。以桃子为例,“桃养人”的说法古已有之,但需因人而异。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对于实热体质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并不适用,还可能加重病情。此外,橘子、荔枝、桂圆、石榴、杨梅等都属于温性水果,经常上火的人最好少吃。

w25.jpg

误区四:冬病夏治必选三伏贴

中医学有冬病夏治理论,其中“冬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有风湿、哮病、喘证、咳嗽等;“夏治”是在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指导下,在天气比较炎热时采取各种治法提升阳气,驱除体内寒邪,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目的的治法。

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中医调护阳气的方法很多,如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针灸、穴位贴敷等。三伏贴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有慢性疾病又难以坚持口服中药或针灸疗法的患者,可选三伏贴。但对于发病较急,已经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者,则应选择起效更快的中医内治法,如口服中药汤剂等。

此外,三伏贴配方中的中药多属辛温大热之品,适合体质偏虚者,如阳虚体质者、风寒湿型痹症患者等,不适用于湿热型、虚热型等各种热性体质人群。月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外感病发热者,过敏体质者及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亦不宜用三伏贴。

w26.jpg

w27.jpg

往期文章圈友留言



w29.jpg

w30.jpg

想看原文戳链接↓



它是“百果之王”,既是水果也是“药”,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吃!!!

主编|关芳

编辑|赵蔻蔻

联合制作|中华中医药学会

w3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