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台

[襄阳城事] 凝心聚力 集思广益 市政协委员发言摘登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125

帖子

38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5
发表于 2024-1-10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9位政协委员围绕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国家战略腹地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代表各自所在的党派、界别作大会发言,提出了关于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对发言内容进行摘登。

1.jpeg

陈红:做好深度应用文章 加速赋能车联网

现状:当前,我市正抢抓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优势,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应用场景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基础,对于推动新技术商业化落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具有关键性意义,如何依托已落地的智慧物流、智慧公交、智慧出行、智慧交管四大场景,做好深度应用文章,支撑我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立足产业优势,推动已有应用场景走深走实,瞄准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补齐场景短板,打造支撑场景落地的政策环境,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从运用范围、服务领域、服务质量等方面发力,巩固提升现有应用场景,打造绿色高效的智慧物流应用场景、高效协同的智慧公交应用场景、一站式服务的智慧出行应用场景,从根本上突破场景服务领域不够广泛的发展瓶颈。

依托我市在装备、低速电动车以及新能源三电系统等领域的配套优势,加快补齐我市在智慧农机、无人作业装备、芯片检测等领域场景短板,打造全流程智能化的智慧农机应用场景、高效智能的无人作业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国产芯片检验检测场景,巩固核心优势,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充分发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政策创新、先行先试优势,加大政策创新突破力度,全力营造包容审慎制度环境,构建政策、技术、标准协同推进的创新体系,在场景建设和示范运营等方面给予技术、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为场景落地提供精准要素支撑。

2.jpeg

黄闪闪:精准打造策划 助力“襄飘天下”

现状:我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品牌1000多个,其中“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312个,初步形成了六大区域公用品牌。但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与襄阳农业大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

建议:坚持品牌整合与品牌聚焦并重,加快品牌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品牌运营公司、农产品品牌协会作用,做好公共品牌的授权和管理,着力构建“襄”字号农产品品牌矩阵。现阶段应把品牌建设的重点放在公共品牌建设上来,争创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以子品牌突破带动母品牌价值提升。

坚持规模提升与品质做优并重,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应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以品牌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实现抱团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联盟,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创新。完善产品标准,建立从种、养、收到生产加工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农产品溯源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传统营销与现代传播并重,加快擦亮金字招牌。充分挖掘襄阳古城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非遗文化,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塑造个性鲜活的特色文化IP品牌产品。广泛应用网红直播、抖音、快手等方式,打造互联网标识农产品。让襄阳农产品作为特色产品进各大城市专柜、超市、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产品进景区、酒店、机场、高铁站,文化产品进影视动漫、赛事活动。 

3.jpeg

孙艳玲:理顺隆中实验室机制 打造科创成果策源地

现状:湖北隆中实验室是襄阳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项目和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创平台。正式挂牌以来,已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催生了一批科技成果,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但在激发自身科技创新活力、发挥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方面还存在不足。

建议:要厘清权责关系,增进科创协同;加强人才引育,建强科研队伍;拓展投入渠道,提升造血机能;精准对接产业,夯实科创支撑。从而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科创成果策源地功能。

要加强实验室的实体化、独立化运行管理,形成“独立运行、相互支撑”的新型科研协作关系;制定共建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充分调动牵头单位和共建单位的积极性;理顺“室校”“室企”“室队”合作关系,加强各方科研团队力量整合;建立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要发挥实验室优势,加快引进聚集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充分用好各地现有人才政策,做好人才保障服务;根据高端人才对科研条件的实际需求,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完善科研队伍专兼结构,让人才构成更科学。

要建立完善政府对实验室的长效财政资助机制和财政投入的绩效管理;探索更加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借鉴先进地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经验;推动实验室市场化运行,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

要完善实验室研发布局,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力;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布局,聚焦主业集智攻关;积极融入“尖刀”工程,通过尖端创新,催生全新产业领域;常态化组织开展科研人员深入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找课题、找项目,提升服务产业成效。

4.jpeg

崔瑞波:小社区大健康 小中心大“医”靠

现状:目前,主城区共建成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存在公益性不够、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等问题,比如,多数无法达到140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的最低标准,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必备医疗设备较为短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职称低。

建议:坚持公益性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各城区落实“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1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以原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整体转型,将原卫生院事业编制调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对长期不能按规定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引导退出,由政府及时补位。

坚持多措并举,增加服务资源供给。制定《襄阳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行动规划》,确保每个街道有1个以上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实施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由财政出资按照2022年版医疗设备配置标准统一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齐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必备医疗设施。

坚持创新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完善人才队伍,配齐配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建立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开展医联体远程会诊、诊断。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强化转诊分流,拉大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保报销比例和起付线标准差距,分流就诊人群,落实分级诊疗。 

5.jpeg

彭勇:推动商贸升级 释放消费活力

现状: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在此过程中,商贸服务得到优化,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但也存在消费需求增长趋缓、经营理念不新、消费场景不优、商圈活力不足、传统商贸提质升级不快等问题。

建议:培育消费热点,为商贸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消费品牌IP,并进行IP品牌营销;精心组织开展四季主题促消费活动,深化“嗨·樊城”“襄城八点半”等促消费活动,做到一季一主题,月月有节庆,次次特色明。加快文旅商融合,推出一批兼具“时尚精致范”与“人间烟火气”的特色场景。吸引知名零售品牌落户襄阳,谋划打造一批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库,助力我市商贸升级。

加快消费升级,努力把“客流”转化为“财流”。支持商圈打造有沉浸、有社交、有趣味的消费创新场景。努力盘活老商圈,积极建设新商圈,形成多点支撑的商圈布局。加强老字号保护、创新与传承,推动老字号进商场、进街区、进景点,支持争创“中华老字号”“湖北老字号”,培育本土消费品牌和文化。

推动数字赋能,拓宽消费场景业态。制定出台商业新模式发展的支持政策和奖励办法,支持传统商贸主体电商化、数字化升级,探索推进社区无人便利店、无接触配送、智能零售柜等商业新模式。支持本地数字化消费平台建设,推动我市商贸、金融、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电商优秀知名品牌。

6.jpeg

杨海英:巩固优势错位发展 谱写轨道交通产业新篇

现状:我市作为连接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现有轨道交通相关企业4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特别是轨道交通维保装备细分领域,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如何解决产业生态不优、产业链拉动作用不强、车辆维保装备产品较少、企业间抱团发展不够、龙头企业近地化配套率不足等问题,实现巩固优势、错位发展?

建议:按照“扶持上游—巩固中端—升级后端”的思路,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着眼前瞻布局,做好相关储备。将地铁、轻轨和新制式轨道交通建设纳入考虑,探讨城轨项目替代公路项目的可行性,引入投资合作方。成立轨道交通集团,从可研、融资、建设、运营和产业培育等方面,分阶段逐步探索推动相关工作。

提升科创能力,增强内生动力。依托金鹰重工等企业,积极对接高校,创建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政府引导、企业认缴的专项过桥基金,帮助缓解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困难,支持企业开发新型智能化细分领域产品。

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产业环境。进一步强化重点区域产业功能区定位,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围绕上下游供应链配套、支持分支机构落户襄阳、培育在襄企业发展壮大,树立“城建项目”换“产业投资”的理念,依托骨干企业,引进培育产业链配套企业。

强化政策支持,助力开拓市场。支持本地企业拓展与整车企业合作,对新列入高铁、城轨整车企业一级供应商产品目录的,给予奖励。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支持本地轨道交通企业参与重大城建项目。对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予以一定费用补贴。

7.jpeg

马璇:补齐托育短板 解决带娃困难

现状:“入托难”“带娃难”,正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市托育机构以幼儿园为主,公办、普惠性占比较低。社会力量参与仍不充分,社区托育、家庭托育、企业托育等机构严重缺乏,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建立。

建议: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协调配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将托育服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充分发挥托育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筹协调全市托育服务工作。

科学统筹规划,确保供需匹配。做大总量,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托育建设项目,新增一批公办、普惠性托育机构;鼓励现有幼儿园新增托育服务,促进托育托幼一体化发展;支持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开办托育所,为本单位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社会资本独立举办或与社区合办托育机构,通过公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构建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

加强培养培训,壮大师资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院校培养、职业培训、行业培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托育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在中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合理确定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专业托育人员。

强化机构监管,规范服务行为。加强托育机构登记备案管理,从师资配备、办园规范、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对托育机构监管,让老百姓“托得放心”“托得方便”“托得起”,解决“带娃难”问题。

8.jpeg

晏兆品:统筹规划监管 擦亮长渠名片

现状:2018年,长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华夏第一渠”,填补了湖北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空白。当前,长渠保护开发利用,依然存在保护不够有力、环境治理不够彻底、文化发掘不够深入、管理机制不够顺畅的问题。

建议:将长渠打造成为襄阳市楚文化重要展示区和5A级旅游目的地。精心编制完善《长渠保护与利用规划》,科学划定遗产保护区,突出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相统一。呼吁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长渠保护条例》,明确长渠规划、保护、利用、管理等法律责任,依法规范,以法促护。

深挖长渠的历史、文化、灌溉、生态、旅游价值,开发建设长渠两岸遗产系列景点景观,擘画“襄阳富春山居”优美画卷。编制跨南漳、宜城两地长渠旅游开发整体规划,不断打造白起渠旅游发展经济带。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南漳县武安镇至宜城市郑集镇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展现“万顷稻菽千重浪”的醉美乡村田园风光。

成立市级层面专门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市文旅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和南漳县、宜城市两地政府,形成市直牵头、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整合水利、文旅、农业、环保、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引导专业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士,深度发掘长渠历史文化、水利生态价值。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宣传推介,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9.jpeg

    朱华:关注“空巢”孤独 守护老人幸福
现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襄阳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空巢老人数量不少。调研发现,空巢老人因缺少子女的情感慰藉和来自社会的情感支持,精神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既影响身心健康,又容易积累社会问题。

建议:协同联动,让政府统筹强起来。理顺部门职能,加强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与各分项工作的衔接,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信息互通、资金投入、激励监督等工作机制。摸清空巢家庭底数,完善失独、鳏寡、高龄等重点人群信息档案,为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广泛宣传,让社会共识聚起来。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老人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寻求外界支持;提升子女倾听父母心声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增进亲子情感互动。广泛宣传孝亲敬老文化,表彰敬老模范,谴责不孝行为。

夯实基础,让社区工作实起来。卫健、民政、住建等部门应将为老服务的资源充分下沉,持续完善社区心理健康关爱、文体活动、幸福食堂、老年学堂等服务设施和人力保障。组织聊天、文艺、棋牌、培训等多种活动,开展结对关爱、定期走访、应急保障等各项日常工作。建立长期的关怀机制,确保相关组织和人员与老年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完善体系,让服务网络全起来。加强专业机构、专业队伍建设,引导空巢老人加强健康管理,务实开展常态预防、定期筛查和长期监测服务;积极探索出台具体政策,支持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带爸妈转转”;支持鼓励社会组织拓宽为老服务项目,让“老人心事有人听、空巢生活有温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